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小康农业网 >> 斜脉暗罗

APEC蓝如何变常态蓝城市合理布局也是治头九节凌霄褐毛花楸滨菊米林乌头

发布时间:2022-09-13 09:42:08

APEC蓝如何变常态蓝 城市合理布局也是治霾思路

背景

APEC蓝,一个新生的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那么,APEC蓝的空气到底有多好?是老天帮忙的因素大,还是人努力的作用大?北京天空要从APEC蓝转为常态蓝,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回答这些问题,还要让数据来说话。

11月7日2时至11月11日14时,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平均值为81,优良率接近80%。最差是10日晚到11日凌晨出现的短暂中度污染(158),那晚确实是这期间大矿山气最为静稳的时段,还有大家当然不会忘记那晚有APEC焰火晚会。

这段时间,北京的气象条件其实和一个月前10月7日至11日的重污染过程有些类似,都是夹在冷空气影响的间歇期。难道,老天爷没帮忙?

老天还是帮了一点忙

为了知老天的好歹,首先要搞懂对北京来说,北风是天然空气净化器,南风则是不太妙的污染信号。由于北京北部为山区,空气相对干净,南部为华北平原,工业污染排放较多,空气相对脏一些。因此北风的出现,可以把相对干净的空气送到京城,又可以把南边相对脏的空气抵挡在京城之外。而南风的出现,则会把河北中南部一带的污染物输送到北京,而且因为北部山地地形的阻挡,使得脏空气在北京上空聚集。

对比今年国庆假期后(10月7日至11日)的重污染过程,乍一看,一个月后的APEC期间(11月7日至11日)地面风场似乎也没啥优势。从逐3小时的地面风场分析,11月7日至11日期间,静风的比例甚至更高一些,刮偏北风的比例也少于10月7日至11日。不过深究起来,10月7日至11日的偏北风多为东北风,而且很弱,清除污染物的作用不大,而且当时东风比例也较大,导致空气湿度大,有利于二次转化加重污染。所以,从地面的气象条件看,两段时间似乎难分伯仲。

再把对比的高度提升一点,来看看低空风场,10月7日有明显偏南风输送,而11月7日的气流是从渤海上回流的偏北风输送。这么看来,老天还是帮忙了。

减排确实立竿能见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PEC蓝的取得,除了天帮忙,更多靠的还是人努力。那么问题来了,北京的污染物来源构成是什么?到底多少是自己产的?或许这次APEC会议可以印证学者们的研究结论。

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的分析,北京自产的污染物占据约2/3,周边输送占据约1/3。其中,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燃煤都是重要的排放源。

需要说明的是,汽车尾气中有大量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在第一次污染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仅5%左右。但是当湿度加大时,它们会出现化学反应,促进二氧化硫(燃煤产生)转化为硫酸盐,进而增加PM2.5的含量,这就是前文提到的二次转化污染。对二次污染源进行解析后发现,汽车尾气的比重升至21.3%。2013年冬季的研究数据显示,北京出现霾污染时,机动车尾气的比重占据了4成以上。

可以说,APEC期间北京的单双号限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地的污染源排放;而周边地区的限行、工业企业的停产,也减少了周边污染物的输送。所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根源还是在减排。

周边输送触发恶性循环

那么,北京重霾的形成,到底是周边输送的大,还是本地排放的大?

北京的重霾天气,引发于周边输送,加强于本地排放。这是11月初中国气象局的气象年会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多位专家学者综合分析的观点。

以10月7日至11日的重污染过程为例,空气污染指数陡然上升,显然不是本地排放增加导致的。结合之前的低空风场分析,污染很大程度来源于周边的输送。这之后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污染物浓度增加,引发了雾霾,雾霾又进一步加重污染。而在周边输送引起污染指数陡增后,指数又转为震荡上升,这就是本地排放的污染所致,可谓助纣为虐。这样的恶性循环,直到冷空气携风带雨进京大扫除,才能终结,蓝天重现。

由此可以推论,假如没有一开始的周边污染输送,北京本地排放虽然占据了更大比重(约2/3),但不一定会形成严重霾。这样的情况就好比在足球比赛中,如果获得3:0大胜的球队分别靠A和B两个人进球,A进了第一个,B进了后两个(A相当于周边输送,B相当于本地排放)。单从数据上看,B的贡献更大,但倘若A不先进球,改变局势,后面可能没有B进球的机会。

APEC蓝也大概印证了上述假设。由于周边地区的减排,没有形成特别明显的污染输送,北京本地减排控制污染源,又在山谷风和城市热岛作用下,较好地扩散,所以即便是小风或弱风时,霾也并不严重。以11月9日为例,得益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作用锡兰莓属,北京空气质量为良真穗草好,但在河港柯北、山东等地卫星监测到大量的霾。

所以,空气污染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谁的更大,减排还得区域协同,不能单兵作战。

城市合理布局也是治霾思路

APEC蓝给我们带来了找回蓝天的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信心:通过减排,雾霾是能够治理的。

但是减排意味着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仅是少烧煤多用清洁能源,更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如何茶藨子属在保证民生的前提下做好减排,是对政府决策和管理智慧的考验。

因此,在现有排放能力不能大幅缩减的背景下,或许通过改善城市布局,提升城市污染物扩散能力,也是一种解决思路。

在2014年气象年会上,北京大学刘树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北京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大气边界层是在提升的,也就是环境容量扩大了。2010年北京边界层平均高度可以达到约1200米高,而上世纪70年代,北京边界层平均高度在约700米高。假设我们把北京城市上空的空气,看做一个空气柱,那么底面积是相对固定的,如果空气柱越高,空气中容纳污染物能力就越强。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加强了城市热岛效应,因此有利于提升边界层高度,进而提升污染物扩散能力。

这样来看,城市化发展也是利弊皆有。如果北京城市化发展可以实现多元化、多中心模式,减少拥堵,也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此外,城市热岛作用也利于垂直高度上扩散。因此城市的合理布局发展,也是治理雾霾问题值得探讨研究的方向。

他山之石 伦敦治霾值得借鉴

在伦敦治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立法管控、技术推广、工业约束等多方面展开治理,决心不计成本地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在此基础上,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在严格的政府管控下,伦敦的煤烟污染逐年减少,到1975年,每年的雾霾天数已经减少到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

从安捷伦城市化合作发展的角度,英国也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比如,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又比最后记录实验进程中的最大负荷值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2003年起,伦敦开始对私家车征收拥堵费,用以补贴公交建设。再比如,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

来源:北京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违者本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延伸阅读

蜀山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德州银屑病三甲医院
浙江湖州一甲医院
常州甲状腺医院
友情链接